- 第1節(jié) 第一章
-
三大古建筑群
故 宮
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它始建于明永樂初,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筑群,位列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首。故宮即紫禁城,俗稱大內(nèi),其建制布局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觀念,并滲入了陰陽五行學說。其建筑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帝王威嚴至尊、權傾蓋世的觀念,并融入了“莊敬天威”的思想。城內(nèi)宮室號稱9999.5間,實為8700余間,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宮內(nèi)有宮,院內(nèi)套院。故宮開有4門——正(南)門為午門、后(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4座城門上均高聳著雄偉壯麗的門樓。
故宮在總體設計布局上,以紫微正中思想為主導;在建筑形式風格上形成天威氣勢,使臣民產(chǎn)生誠惶誠恐的心理,以達到震懾的目的。為此,故宮建筑規(guī)模講究宏偉博大,若天之罔不可及。它采用中軸線對稱結構,主要宮殿呈直線排列于中軸線上,簡潔明快,并以高臺基、大廣場作襯托。外朝以居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軸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左、右翼,它們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內(nèi)廷并列3門:正中為乾清門,東為內(nèi)左門,西為內(nèi)右門。內(nèi)廷以位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御花園為主,兩廂配置東西6宮及其他殿堂。紫禁城外朝屬陽,內(nèi)廷屬陰,故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數(shù),稱“三朝五門”制。三朝即三大殿,五門即大清門(原位于正陽門與天安門之間,早已廢)、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內(nèi)廷宮殿多采用偶數(shù),如兩宮(乾清宮、坤寧宮。位于兩宮間的交泰殿是后來增建的,其規(guī)模遠小于兩宮)領銜六寢(東、西6宮)。
從天安門至端門,是一段狹長的前庭,象征“登天”之道。一出端門,空間驟然開闊,未入天庭,先給人以“登瓊樓玉宇,叩天上宮闕”的印象。進午門即進入中路。前行,地勢漸高,彎彎金水河東西蜿蜒,若天宮之銀河。過金水橋,進太和門,好像越天橋步入天庭。穿過天安門也就進入了皇城。皇城是皇家宗廟、社稷和禁苑所在,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大典、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公布進士黃榜、派將出征,以及每歲春節(jié)、冬至或皇帝生日舉行盛宴等的朝會場所。太和殿是故宮中心建筑之首,是故宮內(nèi)最壯觀,也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
兩宮間的交泰殿,喻“陰陽交泰,萬世昌隆”之意。乾清宮是清康熙、雍正皇帝的寢所。坤寧宮為明、清兩朝皇后所居之中宮。宮的東暖閣曾作過清順治、康熙、同治、光緒4帝的洞房,目前還按原樣保存著光緒帝大婚時的陳設布置。
御花園,原名宮內(nèi)苑,具有濃郁的皇家苑囿特色。細觀園內(nèi)的蜿蜒石徑,均用五色石子鋪成花鳥蟲獸、歷史人物掌故、民間傳說以及象征博古、吉祥等內(nèi)蘊的各種圖案共720幅。園內(nèi)有座太湖石疊砌的假山,名堆秀山,上筑御景亭。
儲秀宮,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垂簾聽政達40余年之久的“老佛爺”——慈禧太后久居之宮。儲秀宮庭院由儲秀宮及宮前的儲秀門組成。
長春宮,是一座與儲秀宮同等規(guī)模的宮院。慈禧也住過,宮前的長春門被她改名為體元殿。體元殿后有戲臺。
養(yǎng)心殿,是雍正之后各個皇帝的寢所。殿西間因乾隆帝曾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其子王獻之的《中秋帖》和其侄王珣的《伯遠帖》這3件稀世墨寶收藏于此,因而將其改名“三希堂”。至今仍按原樣陳設。
皇極殿,是一處自成體系的宮廷建筑群,是乾隆帝快60歲時,準備將來坐滿60年皇位后當太上皇而建的宮殿。目前這里辟有許多陳列館,陳列著文物藝術珍品。
鐘表館,辟于奉先殿。館內(nèi)陳列有清朝及西洋各國制造的鐘表和大自鳴鐘、銅壺滴漏等。
九龍壁,作為皇極門的照壁,其兩壁各有用七彩琉璃砌成的9條蟠龍。
珍寶館,設于皇極殿。館內(nèi)展出金銀珠寶、翡翠玉石、珊瑚瑪瑙等工藝珍品。
繪畫陳列館、銘刻陳列館,分別設于皇極殿兩側的西廡、東廡。明清家具展館設于養(yǎng)性殿及其北面的樂壽堂、頤和軒。
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是乾隆當太上皇時養(yǎng)老休憩之所。其景可用“秀、雅、奇、精、巧”5字概括,既有宮廷富貴氣派,又富江南園林秀、巧、雅之風韻。神武門,紫禁城后門為神武門,門樓建于10余米高的紅色城臺上,面闊5間,重檐廡殿頂。
曲阜孔廟
曲阜孔廟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文廟,前后共9進院落,與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被列為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進入鐫有“萬仞宮墻”4字的古城門,穿過“金聲玉振”牌坊即至孔廟大門——欞星門。進欞星門,穿“太和元氣”坊、“至圣廟”坊至圣時門,過壁水橋,穿宏道門、大中門、同文門至奎文閣、十三御碑亭而至大成門前。
大成門前有十三御碑亭,它是金、元、清三代帝王為保護唐宋以來祭孔、修廟石碑而建。十三亭均為正方形木結構亭,重檐八角,彩繪斗拱,黃瓦朱甍。這里共有石碑53座,凡御碑均以赑屃為座。大成門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門面五間,黃瓦飛檐,彩繪斗拱,下有石雕須彌座臺基。門前后臺階中央均為浮雕龍陛,檐下有龍柱12根。舊時此門只在行祭孔大典時才開啟,平時只能從旁門出入。杏壇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肚f子·漁父》載:“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毙訅褪强鬃酉腋韫那、教習弟子之所。大成殿是孔廟主殿,為當年祭孔場所。唐代稱其為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乃更名為大成殿,并御賜匾額。殿開9間,重檐9脊,黃瓦朱甍,巍峨宏麗。殿周的28根擎檐石柱均用整塊巨石雕成,其中前廊上的10根石柱浮雕有云龍戲珠圖案,俗稱蟠龍柱,是石雕藝術珍品。殿前露臺寬敞,舊時祭孔樂舞即行于此。東路的故宅井旁有一堵墻壁,壁前石碑上勒“魯壁”兩字。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孝經(jīng)》《尚書》等儒家經(jīng)典簡冊藏于墻壁中,得以幸免。漢景帝時,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苑囿,拆毀了孔子故宅,在墻壁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這批簡冊,稱《古文經(jīng)書》,亦即所謂魯壁藏書。為紀念此事,后人在院中另砌一壁,稱“魯壁”。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位于承德市區(qū)北部武烈河西岸。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完工于乾隆年間后期,歷時近90年。自康熙始,歷代清帝來此避暑,金秋自此地去木蘭狩獵場狩獵已成慣例。避暑山莊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宮苑園林,占地560公頃。山莊外圍,依山勢起伏筑有10公里長的宏偉宮墻。宮墻宛若游龍,其長度居眾離宮或御苑之首,是避暑山莊6個“最”之一。避暑山莊集宮殿、園林、山巒、草原于一身,為國內(nèi)皇家宮苑園林孤例,被譽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博物館。避暑山莊的風格與頤和園迥然不同。它充分利用了山谷盆地多式多樣的自然形勢,依山傍水而又靈巧地布置著眾多樸素淡雅的各式建筑群,其屋頂一律蓋以灰瓦。苑景依勢而置,運用傳統(tǒng)的造園手法,集古代南北園林之粹,并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許多景觀的格調(diào)。園景內(nèi)襯山巒和草原,外借磬錘峰、羅漢山映托。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外八廟,散布于山莊外圍,若眾星之拱月。避暑山莊寓此境圍之中,既顯寧靜恬雅,又不失莊重肅穆。避暑山莊分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大部分。宮殿區(qū)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東宮(已毀,僅存卷阿勝境)4組宮殿建筑,主體建筑是正宮。
長 城
八達嶺長城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之魂、人類文明紀念碑,已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成為當今世界人人向往之地。早在公元前5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趙、魏、秦等諸侯國都已各自修筑了長城,以御外敵。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各諸侯國所筑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大規(guī)模擴建。
之后,歷代對長城均有所修建,至明代更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修、加固和延長。今天看到的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直到明代才最后完成,堪稱世界上最長的防御城墻。明長城大體分為3道,自外至內(nèi)分別稱外邊(大邊)、內(nèi)邊(二邊)、內(nèi)三關。八達嶺長城,屬內(nèi)邊中的一小段。從距北京城西北44公里的昌平縣南口鎮(zhèn)西北行,有一條長20公里名叫關溝的深山峽谷通往八達嶺。關溝一帶兩山屏列。 10世紀后,關溝成為北京至塞外的通衢大道。明代于關溝設4重關隘,從南至北依次為南口、居庸關、上關(已廢)、八達嶺。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延慶縣境的八達嶺,是燕山余脈軍都山的一座。海拔逾千米,居高臨下,雄踞要津,自古有“路從此分”、“四通八達”之說。這也是八達嶺之名的由來。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它作為居庸關的前哨和鎖鑰,享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關城建成口字形,開東、西城門。八達嶺長城自關城西門城樓向兩側延展。
這段長城依山而筑,氣勢磅礴,堪稱萬里長城之代表作。其城墻一律用巨大城磚砌筑,墻基全用千余公斤重的花崗條石砌成,上筑馬道,寬可容5馬并馳。城墻外側的垛墻上建有許多垛口,垛口上部有瞭望孔,下部有射眼孔,稍向下傾,既利于射敵,又可御敵箭于墻外。城墻每隔三五百米設敵臺或敵樓一座。敵臺突出一部分于墻外,敵若來攻,守軍不僅能從正面,而且能從敵臺側面射敵。敵樓騎墻而筑,高出城墻之上,樓上有瞭望孔和射眼,樓下住守城兵丁和存放兵器。
為了防御需要,于山脊高地、城墻轉角或地勢險要處加筑有堡壘式城臺。在沒有機械全憑手工作業(yè)的古代,能在崇山峻嶺之上完成這樣宏偉、艱巨的防御工程,確實是人間奇跡。八達嶺長城南、北段可分別登至南四樓、北四樓,登南四樓還能望到官廳水庫。登八達嶺長城遠眺,會有“塞外關內(nèi)兩重天”之感,其四季風光均有誘人之處。
山海關
位于北戴河東近40公里,因關在山與海之間而得名。此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地勢險要,扼東北與華北間咽喉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向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說。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端起點。
山海關的主要景點有:燕塞湖,是石河上的水庫,兼有漓江秀色和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致。乘艇游于湖上,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姜女廟,位于山海關城東6.5公里望夫村后的鳳凰山丘上,登108級石階抵廟門。天下第一關,建在山海關城鎮(zhèn)東門平臺之上,樓身兩層,關樓上懸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天下第一關”匾額。
嘉峪關
嘉峪關城樓扼河西走廊咽喉,左右有龍首山、馬鬃山屏障,城關兩翼城墻橫穿戈壁沙漠與兩山相連,城正面面對祁連山,城樓巍巍高踞。登樓遠望,長城游弋于茫茫戈壁灘中,瀚海金波與南山積雪盡收眼底,使人聯(lián)想到歷代在此的鏖戰(zhàn),進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詩境。
民族英雄林則徐因在鴉片戰(zhàn)爭中抗英而被貶謫新疆路過此關時,也寫下了“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的詩句。
三大石窟
敦煌石窟
敦煌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大泉溝東岸,介于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呱舷5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達1600米?呤艰徲谇扒亟ㄔ辏366)。至唐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余龕,F(xiàn)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計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構建筑5座等。窟內(nèi)造像均為泥質(zhì)彩塑,有單身像,有群像,最大者高33米,小者僅10厘米,大多以夸張手法表現(xiàn)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人物性格。莫高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這顆由建筑、繪畫、雕塑藝術綜合組成的絲路明珠,舉世無雙。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于北魏時開始鑿建,歷時數(shù)十年。云岡石窟以石雕造像氣勢雄偉、豐采多姿見長,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藝術寶庫。云岡石窟現(xiàn)存洞窟53個,造像51000余尊,F(xiàn)已將洞窟從東至西按順序編號,中部的第5、6窟和第9~13窟、第16~20窟,囊括了云岡石窟的精華。第5、6窟連成一座雙窟,窟前建有琉璃瓦頂5間四層木結構樓閣。第5窟內(nèi)中央佛高17米,為云岡石窟眾佛之最,外貌經(jīng)唐代泥塑重妝;窟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拱門兩側,雕有兩佛對坐于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第6窟內(nèi)中央雕方形兩層塔柱,高16米;下層四面雕佛像;上層4角各雕9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其余各壁滿布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刻有33天諸神及各種騎乘;窟中還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此窟規(guī)模之宏偉、雕飾之華麗、技法之嫻巧,堪為云岡諸窟之萃。第9~13窟因清代曾施以彩繪而獲有五華洞之名,洞中雕像以造型豐富多彩見長,為研究藝術、歷史、書法、音樂、建筑等的形象資料。第16~20窟是由北魏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的,是云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其中的第19窟主像釋迦牟尼坐像,高16.7米,為云岡石佛第二大像(僅次于第5窟中央坐佛)。第20窟主佛為釋迦牟尼露天結跏趺坐坐像,高13.7米,兩肩寬厚,面貌豐腴、慈祥而莊重,服飾華麗,是云岡石窟的藝術代表作。
龍門石窟
龍門以山水取勝,更以石窟流芳。龍門石窟長達1公里余,有窟龕2000多個、大小造像9.7萬余尊、佛塔40許、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多座。龍門石窟精品集中在西北。北端第一大洞是潛溪寺,洞窟佛像雕刻手法表現(xiàn)了初唐風格。賓陽洞北、中、南3洞并列,歷經(jīng)250年建成,代表了北魏不同年代的風格。
賓陽中洞是龍門北魏石窟中最富麗堂皇的一個佛洞,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主佛釋迦牟尼高8.4米。洞壁兩側有4幅(層)大型浮雕,其中(自下而上)第3層北邊的《皇帝禮佛圖》和南邊的《皇后禮佛圖》合稱《帝后禮佛圖》,堪稱雕刻極品。可惜這些極品被人鑿盜,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洞外右側有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碑。
蓮花洞主佛為釋迦牟尼像,旁有大型浮雕飛天。其洞頂刻有一朵精美的大蓮花,故名。萬佛洞內(nèi)兩側刻有15000多個小佛。其洞頂原有幾個飛天造型,還有雄獅一對,但全被帝國主義分子盜走。奉先寺是龍門最大的露天佛龕,也是唐代雕塑藝術的代表作。主佛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南北洞壁各刻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一力士像,是龍門石窟中最大、最美的一組藝術群雕。藥方洞因洞內(nèi)刻有140多個古藥方而得名。
古陽洞呈馬蹄形,是龍門開鑿最早的一個洞龕。洞南北兩壁上的3層佛龕是精巧的雕刻品,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此洞就占其十九。石窟寺中雕有兩幅禮佛圖。自從賓陽洞的禮佛被盜走后,這兩幅算是最完整的了。東北南頭的洞窟有鑿于唐代的看經(jīng)寺、大萬五佛洞等。
三大名樓
黃鶴樓
黃鶴樓建在武漢蛇山的“蛇首”黃鵠磯頭上。面臨大江,崇樓杰閣,飛檐翹首,宏偉壯麗。它與南昌滕王閣、岳陽岳陽樓古時并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創(chuàng)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以后各代屢毀屢修,清光緒十年(1884)又被焚毀。20世紀80年代重建的黃鶴樓崇樓五層,飛檐五舒,黃琉璃瓦屋面,瑰麗端莊。
岳陽樓
岳陽樓東倚巴陵山,北枕長江,西瀕洞庭湖,為我國古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登樓遠眺,八百里洞庭湖光山色立展眼前。樓內(nèi)正中至今還有清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全文木雕屏,供游人細讀深思。岳陽樓自唐以來重修達30多次,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共3層,高近20米,飛檐斗拱,黃色琉璃瓦頂,用傘形架荷重,全樓榫卯交接,未用一釘,是罕見的建筑結構,工藝精良。
樓四周環(huán)以明廊、圓柱,氣勢雄偉。20世紀70年代重修?梢哉f,岳陽樓的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民族風格和建筑技巧的集中體現(xiàn)。
滕王閣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章江門外(現(xiàn)沿江路),為唐太宗李世民弟李元吉都督洪州時所建,為古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1926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燒毀,今已重建。唐上元二年(675),閻伯嶼督洪州牧,重修滕王閣,并于重陽佳節(jié)在此閣大宴眾賓僚名士。
皇家陵園
黃 陵
黃陵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氏黃帝的陵園,位于陜西黃陵縣東北橋山上,故又稱橋陵。南距西安市230公里。橋山下建有黃帝(軒轅)廟,廟內(nèi)有莊嚴雄偉的人文初祖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黃帝的靈位。
橋山多古柏。橋山古柏為黃陵八景之一,明時有詩描繪此勝景:“古柏參天黃帝陵,蒼煙繚繞曉風輕。橋山徹底高聳翠,沮水纏腰萬載青!避庌@廟門左側有一株高20米、干圍10米余的柏樹,樹旁立一碑,上書“黃帝手植柏”,傳為黃帝親手栽植,可謂柏樹之王、世界柏樹之父。
人文初祖大殿旁有株掛甲柏,樹旁立一碑,上書“掛甲柏”三字,還有一行小字:“志載,漢武帝征朔方還,掛甲于此!眰髡f漢武帝劉徹曾率18萬大軍巡察北方邊關,征討朔方;貛熼L安途經(jīng)橋山時,命人臨時筑祈仙臺,向黃帝行祭祀大禮,并祈禱自己將來也能像黃帝一樣乘龍仙去。祭祀之日,當他緩步走向祈仙臺時,隨手脫下戎裝盔甲,掛在這株柏樹上。自漢武帝率18萬大軍祭祀黃陵后,每逢清明祭黃陵已成為歷代大典。
秦始皇陵
位于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距華清池5公里。
1981年,科學工作者應用地球化學勘測證明,秦陵地宮中確實存在大量水銀。據(jù)考古探測,秦陵分內(nèi)、外兩城,均為南北長方形,陵園面積達56平方公里。如今陵上栽滿了石榴樹,四周環(huán)繞兩重白楊林帶,正好位于內(nèi)、外城墻上。陵園地面建筑已被項羽入關時焚毀,但地宮尚未發(fā)現(xiàn)被盜。1976年以來,先后在秦陵東南1.5公里處發(fā)掘出1、2、3號兵馬俑坑。
1980年又在陵西側出土了兩組車、馬、馭手,均為銅制的銅車馬。又據(jù)探測發(fā)現(xiàn),陵園內(nèi)還有70多座陪葬墓。秦兵馬俑博物館就是在1號兵馬俑坑上建立的展覽廳。在這里可以看到一個浩浩蕩蕩的古代軍陣;東列是面向東方的3列橫隊,每隊“武士”70名,是軍隊的前鋒;后面緊跟36路縱隊,每路長180米,戰(zhàn)車步兵相間排列,是軍隊的主體;南北兩側各有一列橫隊,每隊“武士”180名,是軍隊的兩翼;西端還有3列橫隊,是軍隊的后衛(wèi);整個陣容計有兵馬俑6000余個之多,都按真人真馬大小制成。武士俑或身穿戰(zhàn)袍,或身披鎧甲;戰(zhàn)馬似昂首嘶鳴,騰蹄欲馳。這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年秦始皇率領千軍萬馬外抗匈奴、內(nèi)平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雄偉氣概。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秦俑陪葬坑中出土的近萬件銅兵器,矛、戈、劍、戟、吳鉤、箭鏃、弩機、殳、鈹(大矛)等樣樣俱全。其中青銅長劍雖埋在地下長達2000多年之久,至今仍寒光逼人,鋒利無比,一次能劃破20張紙,堪稱世界冶金史、防腐史奇跡。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