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典型事例三:司馬遷直言受腐刑
-
我國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遷是一個耿直而智慧的人,對我國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魯迅先生曾稱贊他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和書表的編寫體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記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個部分,共五十二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明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后世史學(xué)研究有深遠影響。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dāng)中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nóng),是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導(dǎo)者,可司馬遷卻將他和諸侯并列,放在“世家”當(dāng)中來敘述。對于一個封建史學(xué)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班固就曾評價司馬遷說,“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他司馬遷這種“態(tài)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的寫作特色也被帶到了自己為官處世當(dāng)中,在那個漢武帝窮兵黷武的年代里,耿直而忠心、公正而嚴明的大臣必然會因自己的言行而受到迫害甚至是死亡的威脅的。
天漢二年,正當(dāng)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司馬遷因直言進諫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立即下令處死司馬遷,將司馬遷下入了死牢。
這件事的發(fā)生要追溯到同年發(fā)生的“李陵之禍”。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也是漢武帝時的大將。天漢二年五月,漢武帝令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延北,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酒泉,共擊匈奴。李陵貪功冒進,深入虎穴,與匈奴主力相遇陷入重圍。因寡不敵眾、救兵不至,而矢盡道窮、兵敗投降。司馬遷雖與李陵素來沒有來往,但他認為,李陵投降很可能只是無奈之計;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
李陵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漢室,并有傳聞?wù)f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漢武帝劉徹召問群臣,司馬遷便照實把這些想法陳述了出來。漢武帝聞則大怒。加之漢武帝對司馬遷不滿意已非一日,“李陵之禍”只不過漢武帝殺司馬遷的借口罷了。原來,到天漢二年時,司馬遷寫《史記》已有六七年了。東漢衛(wèi)宏就曾在《漢書·舊儀注》上說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司馬遷在寫史時,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漢朝社會的某些黑暗現(xiàn)實,為那些被貴族階層無辜殺害的人物或小人物鳴冤叫屈。更要命的是,他還無情地拂去了當(dāng)朝漢武大帝的神圣光圈,將其緣飾儒術(shù)、刻薄寡恩的酷吏統(tǒng)治,侵略掠奪弱小民族的擴張野心,以及迷信神仙方士的種種荒唐丑態(tài),逐一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這是怎么能不受到漢武帝的忌恨?
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方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dāng)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一度消沉,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上氲礁赣H臨終的囑托,《史記》的未完成,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后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頓時給他增添了諸多繼續(xù)活下去的勇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為著這個信念,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司馬遷49歲時遭受了宮刑。
公元前 96 年(漢武帝太始元年),司馬遷受大赦出獄。漢武帝此時也因李陵案深疚于司馬遷,升他為中書令。中書令一般由宦官擔(dān)任,司馬遷任此職,無疑又壓一塊屈辱之石于頭上。
之后,司馬遷以超乎尋常的毅力和驚人的勇氣忍辱含垢,勇敢地迎接著厄運的挑戰(zhàn)。他以古人為榜樣,將悲憤化為力量,“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摘自《報任安書》)
司馬遷將自己全部的愛、恨、悲、憤,以至全部的血淚,都凝聚于筆端,傾注到《史記》的寫作之中。于是,一幕幕悲壯的活劇在他的筆下應(yīng)運而生,一部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史詩般歷史巨著誕生了,公元前 91 年(漢武帝征和二年),司馬遷完成了“究天人之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史記》。司馬遷用紀實的筆觸讓自己的悲劇人生放射出了奇絕燦爛的光輝。
《史記》人物傳記共112篇。其中以悲劇人物名篇的不少于57篇,大大小小的悲劇人物多達120多個,有荊軻告別易水的悲壯;有屈原投江的瑰麗;有項羽自刎的剛強;有廉頗飲恨的凄涼……這些悲劇人物往往都具備了一種英雄的氣質(zhì):豪邁奮發(fā)、勇于進取,不怕挫折,不怕犧牲,為自己的追求而暴發(fā)出全身的力量,使得生命彰顯出光彩來。司馬遷從自身遭遇及生死觀出發(fā),給予這些悲劇人物以最熱烈的歌頌。這些悲劇人物同樣也給我們留下了積極的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一部《史記》,將司馬遷與歷史上無數(shù)的悲劇英雄緊緊地連結(jié)起來,成為他們之間精神世界相通的橋梁。同時,它也給我們走進司馬遷、走進中國洶涌澎湃的歷史打開了一扇大門。
[案例分析]:
司馬遷的愛憎分明不僅體現(xiàn)在為一個“素少往來”的李陵在漢武帝的在殿上直諫,而且體現(xiàn)在他的巨著《史紀》當(dāng)中那紀實的描寫上。面對強權(quán)暴戾與絕大多數(shù)的沉默順從,真正的智者同時又會是一個勇敢者,明哲保身的智者雖然是現(xiàn)實的一種無奈,但委實已不能稱這樣的人為智者了。勇敢者無畏,智者也應(yīng)該無畏。
“歷盡苦中苦,終成人上人。”這句話是說經(jīng)歷了重重磨難而終成大器的人,可現(xiàn)實是,一個極端愚蠢而膽怯的人,就算經(jīng)歷了五道輪回,他也還是一個愚蠢而膽怯的人。成大器者之所以在歷盡苦難后成大器,是因為他們那勇敢的智慧,他們能堅持正確的判斷與看法,他們能直言而實事求是地說出真理般的事實,就像故事中的司馬遷陳述對“李陵事件”的看法一樣,事實說明,司馬遷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最終的過錯方是晚年窮兵黷武、頭腦發(fā)昏的漢武帝。
而反觀我們,當(dāng)我們在談?wù)摶蚴禄蛉藭r,是不是經(jīng)常地含含糊糊地冒出一句,“那個…那個…啊,我也說不清楚,大概差不多吧!”怕得罪人的心態(tài)決定了這一切,怕受到打擊報復(fù)、怨恨的的心態(tài)遮擋了我們的口與舌。這樣,我們就一輩子生活在了良心的不安當(dāng)中。我們也有向當(dāng)時我們沒有“出口”幫助的朋友解釋,但往往在,“那天,我不是故意要那樣說,我是不得已的”中收尾,這樣的解釋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
我們要勇敢起來,不怕流言蜚語、不怕眾口鑠金、不怕砥毀、不怕打擊報復(fù),不怕怨恨的言語與歹毒的目光;我們要堅強起來,如果我們不堅持真理,這個世界也就將沒有人再堅持真理,那這個世界必將被虛偽與罪惡充塞,真理不去的地方,那謬誤就一定會將它占領(lǐng)。一個到重慶某邊綞小縣掛職副縣長、踏實苦干三年的社會學(xué)博士,把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帶上了致富的新路,卻被重慶的很多官員斥責(zé):“當(dāng)了三年副縣長,還不懂得立正稍息。”這個立正稍息是什么,就是官場的規(guī)距。那我要問,一個踏實為人民干活并干出了一番為民造福、為國造福事業(yè),真正實踐了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先進文化與全體人民(最起碼是全重慶那個貧困縣)利益的人不懂得官場規(guī)距,不應(yīng)該當(dāng)官,那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應(yīng)該當(dāng)官啊?那到底什么樣的規(guī)距才是官場的規(guī)距啊?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應(yīng)該怎樣度過這僅有的一次生命呢?……”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借保爾·柯察金的口向我們大喊。是的,我們是決定在怕得罪人、怕受到打擊報復(fù)迫害或者是怨恨與歹毒的目光中得到的良心的巨大譴責(zé)與痛苦中度過一生、最終遺憾而死,還是決定堅強起來,不怕流言、不怕迫害,勇敢地堅持正義,像司馬遷一樣公正客觀事實地訴說我們應(yīng)該訴說的一切,然后毫無遺憾地死去。我想,真正的一個社會的現(xiàn)代的人一定會選擇后者的。朋友們,讓我們的心理堅強起來,在我們的人生當(dāng)中請事實地表達我們將要表達的一切吧!能夠正視或事或人并客觀地說出來,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