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當前位置:圖書頻道 > 綜合其他 > 史客1201·一脈 > 第 6 章 余世存:梁家直道
第1節(jié) 第一章

  今天的中國人已經(jīng)難以想象先人那種大家族的生活,難有那種三世、四世、五世同堂的經(jīng)驗。以倫理見長的中國文化在近代遭遇了考驗,并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禮。家庭、宗族倫理是跟王朝專制一樣消逝了,但新的個人以上的文明單位:縱向的代際或橫向的兄弟姐妹,并沒有建立起來。即使那些一度最先進的中國人,如孫中山、陳獨秀、魯迅、胡適……他們的后人跟他們似乎屬于不同的種類。當代人所稱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則絕大多數(shù)只是不知天高地厚或說不肖子孫的代名詞。今天的中國人近乎失教,失去身心的歸宿和認同。只有父子兩代之間的傳承已經(jīng)談不上有什么家教、家風,這正是當代人的遺產(chǎn),也是我們中國人仍得努力尋求人生的自我完善的前提。
  
  幸運的是,中國的巨國規(guī)模和悠久的文化可以代替一家一姓的淺薄、粗鄙、無文,能夠給失教的當代人以教化;更不用說,總有例外能給人以教育和示范。在傳統(tǒng)家族向現(xiàn)代艱難轉(zhuǎn)化的今天,我們考察這些家族,可以理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易最為深刻的道理,可以理解人生的諸種況味。廣西桂林梁家就是這樣的一個縱貫數(shù)代而一脈相承的家族。
  
  一
  
  梁家籍貫廣西桂林,而到梁承光一代,聽朝廷命剿捻軍,最后在山西做官并卒于山西,留下妻兒。梁的兒子梁濟只有8歲,家貧不得回廣西,母親帶著他到北京討生活。在母親的督導下,梁濟喜讀戚繼光論兵書暨名臣奏議,涵養(yǎng)出忠賢胸臆。光緒十一年,梁濟27歲,考中舉人,他的父執(zhí)多貴,而他不求聞達,直到40歲才當官。梁濟做過文化官員、內(nèi)閣中書(四品)、民政部主事(相當于處長),十余年不升不調(diào)。
  
  梁濟的官職不大,口碑卻隆。他自承:“吾最得意之事,肩挑負販、拉人力車者多識我。常于途中遇襤褸苦人,大呼曰:‘梁老爺,你好嗎?’”據(jù)說有趕驢車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請他上車!肚迨•忠義:梁濟傳》有載:“濟以總局處罪人,而收貧民于分局。更立小學,課幼兒,俾分科習藝,設專所授之,費省而事集。”
  
  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廷遜位,共和建立,梁濟辭職家居。民國的內(nèi)務部總長一再邀請他出山,他拒絕,避居城北隅彭氏宅。易代變革,在人心中掀起的波瀾是巨大的,對梁濟(他的字即是巨川)來說,這一變易是難濟未濟了。他認為,“中國每個朝代滅亡都有人或許多人為之殉,清亡無一人殉,這在歷史上是可恥的,既然如此,我來做這件事。”因此在民國元年,梁濟就向神明、父靈起誓殉清,并著手寫遺書。
  
  但梁濟絕非愚忠,他清楚清王朝的專制腐敗與積貧積弱,他的視野極為廣泛,讀過嚴復翻譯的不少西洋名著。1902年,友人彭翼仲創(chuàng)辦北京最早的白話報《京話日報》,對這一新事物,他從物質(zhì)和精神上也給予了不少支援。因此,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梁濟的態(tài)度是旁觀。次子梁漱溟參加反清的京津同盟會,他只是以“謹身以俟天命可也”相勸,并未表示強烈反對。他自己曾明確表示,內(nèi)心“極贊共和”。
  
  因此,從他計劃殉清,到實現(xiàn),整整七年,他都在觀察新的時代社會,他對民國寄予過希望,然而他失望了。他一度以為“革命更新,機會難得”,可借機舒緩社會矛盾。雖說“國粹莫大于倫常”,不能輕易更改;但若使“全國人民真得出苦厄而就安舒”,則價值相抵,可以“不惜犧牲倫常以為變通之策”。故“辛亥革命如果真換得人民安泰,開千古未有之奇,則拋棄固有之綱常,而應世界之潮流,亦可謂變通之舉”。但他痛心地發(fā)現(xiàn):“今世風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淵,人人攘利爭名,驕諂百出,不知良心為何事,蓋由自幼不聞禮義之故。子弟對于父兄,又多有持打破家族主義之說者。家庭不敢以督責施于子女,而云恃社會互相監(jiān)督,人格自然能好,有是理乎?”
  
  梁濟甚至知道人們會怎樣看待他的自殺,也許他知道有人會稱他為“梁瘋子”。他說,只有那些“注重須先有良好人民而后國可以立,不專靠死板法律以為治”的人,才是“真能知我心者”。
  
  1918年,梁濟60歲生日前夕,為準備給他祝壽,家人進行大掃除。他因此到朋友家小住,說生日那天回來。結果生日前三天即民國七年十一月十日,梁濟自沉于別墅附近的“凈業(yè)湖”,即今天的積水潭。他留下遺書《敬告世人書》中說:“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


  
  可以說,梁濟絕非遺老,也毫不糊涂,他說:“吾因身位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shù)千年先圣之倫理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以對于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于吾頭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他自己如此通透:“效忠于一家一姓之義狹,效忠于世界之義廣,鄙人雖為清朝而死,而自以為忠于世界。”
  
  二
  
  遺憾的是,梁濟這樣的中國人在我們文化里如此罕有,他至今都被人們忽視。他的兒子梁漱溟認為,他有任俠、認真、不超脫等特點,這些精神個性也影響了孩子。但實際上,這個60歲自我了斷的中國人極為開通,他對友人對孩子都是和藹的、循循善誘的。梁漱溟追憶兒時趣事時說:他積蓄的一小串銅錢不見了,吵鬧不休。父親在庭前桃樹枝上發(fā)現(xiàn),讓他去看。梁漱溟看時,見樹上有父親寫的小紙條: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于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親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涂。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